後雨傘思考之二:願你的國降臨:民主、天國、終末(一)

何為罪:地就必因你的緣故受咒詛

「我們不可以簡單的說:『教會的任務是傳福音,拯救靈魂,教會不涉及政治,又或是應對政治中立。』這不是聖經對教會任務和傳福音的理解…..我們所相信的福音,是拯救人脫離罪惡的福音。不單是脫離個人的罪,也要脫離因他人、社會或制度的罪惡對人的壓制。」

袁天佑牧師,《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牧函:位於十字路口的教會》,2014 年 10 月 4 日

配合這種對「公義」的狹義詮釋,華人福音派對罪也只有一種膚淺的個人化 (individualistic) 和律法主義式 (legalistic) 的理解:犯罪的只是你我他這些個人違反聖經道德的要求,而從來想像不到罪 – 也就是人和上帝關係的破裂 – 如何也扭曲我們的社會結構制度(即上文「守夜者」一段提及的不公義),甚至令整個創造秩序都服在虛空下 1。我們忘記了,因為始祖犯罪,「地就必因你的緣故受咒詛」。正如使徒保羅所說 2

「因為被造的萬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這樣,而是由於使它屈服的那一位;被造的萬物盼望自己得著釋放,脫離敗壞的奴役,得著 神兒女榮耀的自由。我們知道被造的萬物直到現在都一同在痛苦呻吟。」

羅馬書8:10-22

在這種對罪的個人化理解下,我們遺忘了罪或人類的邪惡 (human evil) 以一種社會的形式存在 (essentially takes a social form)。這是因為我們並不存在於一個真空的環境中,我們在一個社會秩序中出世,也按不同程度繼承我們身後的歷史,而罪就藉著這種直向和橫向的社會形式向我們傳承:比起福音派常說的罪藉著人類父母生育傳承 (direct sexual begetting from our historical ancestors),這是一個對「原罪」 (original sin) 更正確的理解 3

在這方面,我覺得南美解放神學比華人教會福音派對「罪/救贖」的理解更有獨到之處 (insight):「救贖」的重心並非「不信者」(non-believers) 的問題,而是那些在政治經濟中受壓迫和剝削的「非人」(non-person/non-human) 的問題, 「非人」就是指那些受壓迫/剝削的窮人或弱勢社群。解放神學認為使人成為「非人」的就是「罪」, 因此在他們的神學中,必然包括社會結構性的罪在內,即是那些壓迫別人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上不公義的事 4

平天下:馬其頓男人的異象 5

使徒行傳十六章是一段令人費解的經文,就是一般稱為馬其頓男人異象的經文。費解的原因包括

1. 這邊廂才開完耶路撒冷會議,議決外邦人不用行割禮也能得救,言猶在耳,那邊廂就給提摩太行割禮。

2. 保羅在特羅亞夢見一個馬其頓男人(Macedonian man而不只是 Macedonian:原文非常清楚指出這是一個男人)說:「請你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但當他過到馬其頓時,他首先見到的不是一個男人(是一個女人,呂底亞),而這個女人也不是馬其頓人(她是從推雅推拉城來的)。這個求助的馬其頓男人到底是誰呢?

3. 保羅走過羅馬帝國不少的殖民地(和合本譯「駐防城」),但路加均沒有提及(以後也沒有),惟獨在這裏故意標明腓立比是「羅馬的殖民地」。還有保羅在被捕以至被鞭打時並沒有聲明自己羅馬公民的身分,反而到說了也沒有用時才說。

這一切都令這段經文異常難解。

不能在此詳細釋經,只能指出結論。這段經文其實問的是一個很核心的問題:這個被人稱為「拿撒勒教派」的猶太人地區小宗派,是否能征服權傾天下的羅馬帝國呢?所以這段經文必須以割禮開始,並且在一個羅馬的殖民地(地位等同羅馬的直接屬土)中發生,而且保羅也不能以羅馬法律保護自己。馬其頓男人的求助其實是亞歷山大大帝異象的相反:當時的歷史學家約瑟夫記載亞歷山大大帝在渡過同一個愛琴海從歐洲進入亞洲前,也曾有一個類似的異象,但最後卻是一個馬其頓男人征服天下。如今相反了,是一個馬其頓男人向保羅求助。

用這樣簡單的幾段拆解這段經文的原因是因為這告訴了我們這福音的本質:我們的福音不是只侷處一隅的小教派,每天做點安慰輔導的工作,每個星期在團契辦個遊戲生日週就算的福音:我們的福音是一個可以和當時權傾天下的羅馬帝國對抗,最後甚至能平天下的福音,是一個可以媲美亞歷山大大帝帶著大軍征服歐亞非三大洲帝國的力量,最後「在萬族中使人因信而順服」(羅一5下)。

其實,若我們回去看路加福音,「福音」(εὐαγγέλιον (euangelion))一字在第一世紀的羅馬帝國本來就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羅馬帝國第一位君主奧古斯都 (Augustus) 就宣稱,因為他平定了羅馬的內亂,所以他帶來了「和平」/「平安」,所以他是所有人的「救主」,而他所傳的,就是「福音」(εὐαγγέλιον (euangelion))6,事實上,著名新約學者 N. T. Wright 也指出,在希羅世界裏,εὐαγγέλιον (euangelion) 在廣義來說一般也會用於君王戰勝敵人、皇族成員誕生,或新皇帝登基即位的消息 7

Wright 進一步提醒我們,以賽亞書的幾段經文(包括賽 40:9,52:7,60:6,61:1)中所講的「福音」,明顯和猶太人被擄歸回,以及耶和華回到錫安作王不可分割,所以如果我們結合以賽亞書和希羅世界對「福音」意義的理解(舊約和當時的希羅世界正正保羅或路加寫作的處境),則保羅/路加所講的「福音」,基本上是指「當耶和華作王的時候,異教的神和異國的王都要被廢除,而且被擄的屬於上帝的百姓就得著釋放,上帝作王管治天下的國度會帶來真正的和平與公義」,基於此,Wright 才在研究保羅書信中結論保羅的神學含有反帝王神學(counter-imperial theology)的元素 8

所以「福音」,絕不只是「讓我們高興吧」那麼簡單而已。「福音」(εὐαγγέλιον (euangelion))是一個帶有強烈政治意味的用詞,不過不同於當時的希羅世界,路加/保羅不曾將之用作宣告羅馬君主凱撒大帝作王,而是上帝作王;也不同於舊約宣告「耶和華」作王,將之用之宣告猶太人的彌賽亞並萬有之主統管天下。

事實上,就算這樣說仍未能將福音的涵蓋性表達出來:當救贖成全時,整個創造(萬有)都將得到釋放和自由(參羅 8:21; 林前 15:20-28; 西 1:20; 啟 5:13,等等),將榮耀歸給神。

在處理了這幾個基本概念後,在下一章我們便會正式思考一下,福音派和所謂的「行動型教會」如何因缺乏了一個終末論的向度而犯了一個看似相反但其實一樣的錯誤 (equal but opposite error)。

作者 Facebook 專頁

(待續)

《願你的國降臨:民主、天國、終末》(三)按此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後雨傘思考系列:

1. 後雨傘思考之一:給以色列惹麻煩的這個人就是你嗎?

2. 後雨傘思考之二:願你的國降臨:民主、天國、終末(一)(二)(三)(四)(完)

3. 後雨傘思考之三:你們要作我的子民

4. 後雨傘思考之四:月朔幾時過去?

5. 後雨傘思考之五: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

6. 後雨傘思考之六:你們如果不悔改,都要同樣滅亡(一)(二)(三)(四)(完)

7. 後雨傘思考之七: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上)、(下)


  1. 神學中的 “doctrine of total depravity” 的部分意思 
  2.  也參傳道書對「虛空」(hebel / הָ֫בֶל)的理解 
  3. Colin Gunton, The Christian Faith 
  4.  趙崇明博士,《佔領中環與教會政治》。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完全接納解放神學的所有論述。 
  5.  本段參考鮑維均博士在《再思使徒行傳》中的釋經 
  6.  鮑維均博士,《再思使徒行傳》 
  7.  趙崇明博士,《佔領中環與教會政治》 
  8.  趙崇明博士,《佔領中環與教會政治》 
後雨傘思考之二:願你的國降臨:民主、天國、終末(二)

端木皚


在教會待了超過二十年,平日胡思亂想,喜愛在文字中整理和尋找信仰的平凡信徒。三一上帝啟示的豐富,以及祂揀選的恩典,都是「無法可講述」的,平凡如我只能「願唱歌稱讚」。 關於我有血有肉的信仰,我有很多話想說,所以,請容我娓娓道來。 作者 Twitter/Facebook:


Post navigation


4 thoughts on “後雨傘思考之二:願你的國降臨:民主、天國、終末(二)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