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看生活事

主頁 » 青少年牧養 » 不再承載青少年人的教會?

不再承載青少年人的教會?

Why Teens Leave Church最近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發表了《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這是每五年進行一次的「香港教會普查」。值得留意的是:青少年崇拜的人數由2009年的24 852人下降至2014年的17 121人;而青少年崇拜的「堂次」亦由2009年的483堂次下跌至2014年的454堂次。普查同時發現:最多堂會關注的青少年事工課題是導師不足(70.9%)、青少年信徒流失(61.4%)、青少年信仰質素(58.3%)以及堂會缺乏青少年(48.7%)。接近6成堂會設有分齡牧養,其中職青與大專生事工成效評價偏低。(詳見1434期《時代論壇》)

基於資源的限制,普查以「靜態分析」比較各教會2009年及2014年統計數字的轉變,五年來的變化及進程未有仔細考查。然而教會的青少年人數超過三成的跌幅,確實令人憂慮。究竟今天教會是否已經不能承載我們的下一代?

當然每個堂會也有她的不同處境、特色和強弱之處,「問題」很難一概而論。小弟不是專家,沒有神學訓練,也離開了青少年群體的服侍好一段日子。有的只是一些過往的個人體驗,不過希望可以拋磚引玉,藉此與關心青少年人的同工及弟兄姊妹分享愚見,並在真道上繼續守望我們的年青人。

內在因素:牧養模式的停滯
過去十多年來「教會增長」一直是香港教會關注的課題,曾經甚麼「細胞小組」、「G12模式」、「目標導向的教會」等名字大行其道,一些成功增長的大教會更成為爭相仿效的目標,當中不少教會因著牧養模式的轉變、大型事工項目的開展及架構上的整合,也成功吸引了一些青少年進到教會,青少年聚會人數帶來顯著的增長。

就是自己事奉的堂會也經歷過上帝帶領我和弟兄姊妹在青少年群體的服侍,並且逐漸整合出事工項目的系統及框架,好讓年青人在信仰路上逐步建立自己,在愛中成長。然而牧養並不只是架構、組織和制度的問題,如何生命影響生命、並要成為一生的功效卻又受著許多因素影響。

特別是幫助年青人面對生活場景的轉變(包括升讀大專、進入職場等),卻仍然可以努力持守信仰的實踐、平衡事奉與生活的拉力。過去一些「似乎」有效的牧養模式及信仰教導能否幫助他們面對多方面的生活變化?還是我們仍然停留在過去的模式、每年只重覆不變的事工項目,甚至視野只停留在個人的層面,卻沒有心意更新而變化,回應今天年青人的牧養需要?

外在因素:近年香港社會轉變
近年香港社會大環境的改變,間接影響了年青人面對生活的困難。中學學制及考試制度的改變、大學副學士學位增加帶來的後遺症、本土經濟的困局對年青人向上流的影響、職場現實的衝擊、未來的人生規劃等。面對這些生活的挑戰,他們如何從信仰中經歷上帝的同在和帶領,這都是教會牧養青少年群體時需要關注的課題,讓信仰可以承載他們的生命,勇敢面對未來。

這不是說教會要全盤為年青人提供整全的支援系統,好像坊間的團體及機構不斷「營運服務」,忘卻了基督徒最基本的福音使命。但是基督教信仰卻不是要基督徒從現實世界中切割出來,以簡單的屬靈和屬世二分法「重這個輕那個」,只強調基督徒的身分和角色,卻不理會他們在世的處境和困難,忽視他們在家庭、學校、職場及社會的責任,只以宗教的術語來薰陶他們。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從保護皇后碼頭的社會運動(2006-07年)開始、到反高鐵撥款的抗爭(2009-10年)、2012雙普選及2017特首選舉的政改爭拗、再到去年「遮打革命」的爆發,我們看見新一代年青人在政治及社會行動的參與,他們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已經有別於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的當權者,某程度上這是數碼原居民與數碼移民呈現出來的形態差異。然而年青人大都是身處社會的建制之外,他們的聲音普遍地無法得到正視。面對著一個頗絕望的將來,教會又可以怎樣自處和回應他們呢?

教會傾向了建制的立場?
因著社會問題帶給教會牧養上的挑戰,從家庭暴力條例的立法討論、同志平權、歧視條例的檢討並「遮打革命」等,不少教會似乎被視為傾向於建制的一方。或許有些宗派旗幟鮮明的取態是基於宗教上的解讀,然而他們的立場卻不約而同跟社會上一些建制派「不謀而合」,甚至有人認為教會和建制的關係也越走越近──教會支持官方及建制的立場,從而得到更多資源和優勢發展轄下的教育或社會服務。

其實不同宗派及基督徒群體對於這些社會議題也有不同的立場,然而近年多個主流宗派先後強烈地表態,一些認識基督教不深的朋友難免會將這些主流教會的論述視為基督教的唯一立場,認為教會及基督教信仰是保守、封閉、不自由、甚至是維穩及支持建制的。偏偏這些觀點卻和新一代年青人的信念和價值觀大相逕庭,也影響了他們願意接觸福音及加入教會的取向。

我們如何走下去?
當然小弟沒有任何實質數據支持以上的解讀,那只是基於個人的經驗和體會而得出的初步觀點,期望更多有心事奉青少年人的同工及弟兄姊妹,在上帝的帶領下一同思考及找尋教會牧養青少年群體的出路。可以的話:希望用上一年時間走訪宗派內各個堂會,更立體地觀察了解各堂青少年事工的處境及現況,與主內同道一起交流、勉勵。

寫到這裡,記起十年前自己教會的「官方文件」也有探討青少年牧養的問題:「本會現有的青少年事工若仍原地踏步,沒有改革和創新,便會失去這一大群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也失去與他們一起成長,並肩創路的機會,也令本會失去了將來的希望。本會必須鼓勵、支援各堂所同工及青少年領袖,勇於嘗試不同形式的青少年事工。本會的青少年工作者必須對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人重新再認識,在觀念、方法、生命培育各方面更好的裝備自己,成為青少年成長所需要的好師傅和同行的好朋友。」(《邁進廿一世紀.第二個五年路向》,P.14)

十年過去了,如今教會又會怎樣面對這些青少年牧養的挑戰?回想昔日當我還是年少無知的年代,那時的青少年團契早已被視為「夕陽工業」:只靠熱心弟兄姊妹的長期努力,勉力維持每星期的團契運作,加上事奉人手的缺乏,青少年牧養從來都是吃力不討好的服侍。到了我們這一代,吸取上一輩的事奉經驗,加上知識的開拓,我們嘗試以不同的模式建構年青人的群體,讓他們有系統地在教會中成長。如今面對著更多變的環境並社會的衝擊,我們需要不斷檢視、心意更新而變化,讓基督教信仰在年青人的處境中幫助他們扎根成長。

但願我們走在上帝的國度,一起和年青人同行、一起反思、並在生活中實踐信仰。

延伸閱讀:
為事工而事工的團契,不如執咗佢啦! (27.8.2013)
回歸簡約的青少年群體(11.10.2013)
「第二個五年路向」的啟示(30.10.2013)
有勇氣迎接改變.讓生命展翅翱翔(6.12.2013)
不可叫人少看你年輕:「遮打革命」下的新世代(8.10.2014)
為下一代建構一個更好的教會(8.6.2016)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