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主力”拍娃组合

最近大概尝试了三四个拍娃组合,这里着重讨论一下一些可能性,供大家参考。

轻量级

自己比较满意的几个组合是

  • Sony a6000 + Viltrox 23mm/14,虽然只能拍摄 1080p 的视频,但是对于一些不喜欢处理较大尺寸视频的用户,这算是一个非常便宜的组合了,机身经常 200-300$ 就能拿下(可能还带一个套头),镜头也是国产的甜品,通常 200$ 可以拿下,如果有额外的可以考虑 Viltrox 27mm/1.2 或者适马三剑客。
  • Panasonic GX85 + 25mm/1.7。这个可以满足大部分需要 4k 视频的需求,机身大约 300-400$,镜头差不多 100-150$。这个组合手持上面略微带一点优势,“防抖”。但是说实在的对焦太拉胯,建议相对固定的机位使用。

如果户外偏运动和便携的话,个人比较喜欢

  • DJI Osmo Pocket 3 (500$)与 DJI Osmo Action 4 (200-300$)的组合,两者都支持 10bit D Log M,给后期留有一定的空间,基本套上官方的 LUT 就可以用(懒得后期的直出也很好),一般使用前者拍摄绝大部分的视频,后者使用了个套在脖子上的第一人称视角的 mount,在双手都被占用的情况下可以弥补前者一些缺陷(体积比较大,比较金贵怕撞坏了)
  • 与此对比大约是 Sony ZV1(或者前代 RX100 V)加上一个智云的 Crane M2 稳定器,相机大约 400-600$(如果买前代大约 300-400$,但是视频会有裁切,拍摄长时间机身过热),稳定器大约 50-100$,这也算是我在有 Pocket 3 之前最常用的组合了

因为这个组合的目标是轻便,不引人注意,最后慢慢的减少了后者的使用频率。从画质上来看各有一定优缺点,比如视频前者有 120p 的慢动作,不需要额外的稳定器;后者有更好的相片质量,可以光学变焦。

重量级

相对于前面的组合,这个更为注重画质,便携或者移动性的折扣相对较大,拿出门比较伤身体。

  • BlackMagic Pocket Camera,早期有 4k(使用 M43 镜头),最近打折比较厉害的 6k full frame(使用 L-mount)的型号,整体布局变化不大,中间还有几个别的版本使用 EF 卡口之类的,价格大约在 1000-1500$ 左右,建议根据自己的镜头群选择。通常视频质量跟一些类似的无反相比会稍微好一点,提供内录 braw 算是后期白平衡的福音,如果买新的一般送 Davinci Resolve studio 两个 license,二手的话要问清楚,这个大约值 200-300$。最大的问题是自动对焦比较拉胯,我自己用的那个屏幕亮度在户外几乎不可用,必须搭配一个外置屏幕用来取景。好处自然是可以通过 USB type C 接口写 SSD 硬盘
  • Sony ZV-E10(500-600$),搭配适马三剑客或者 Viltrox 的镜头,这个画质上只有 8bit,但是结合 HLG 做一些简单的后期感觉够用了,索尼系最吸引人的大概是自动对焦,可以追踪人眼,放在个类似智云 Weebill S 这类稳定器(100-150$)上就很好用了,个人比较喜欢搭配适马 16mm/1.4 + VND 户外也能打开光圈。
  • Panasonic S5 II / S5 IIX(1200-1800$),算是在 BMPCC 与索尼对焦之间的平衡,当然这个价格也可以考虑 Sony EV-E1 了。个人用下来自动对焦相对于前面松下的机型有了巨大的提升,基本是从不可用到可用的变化,与索尼有一定的差距,但不是那么巨大,但是给了很多,比如 12bit 422,open gate 之类的,而且只需要一个 UHS-I 的 SD 卡就能内录 v-log 获得 13 档的动态范围,跟 bmpcc 差不多的水平了(差个后期白平衡),现在带 X 的贵一丢丢但是支持写 SSD,外录 braw / ProRes。有专业需求的更灵活一点。

松下在这个里面比较有意思的是它的机身防抖,试下来,如果小心一点人工运镜确实可以用(后期可以用 Davinci Resolve 稳定,有一定的裁切)。这意味着少掉了 1kg 的额外负重(稳定器),但是如果需要严肃一点,最好还是搭配一款“轻”量级的稳定器(如 feiyu scorp c,大约 100-150$)。对于很多应用其实 ZV-E10 的选择已经很棒了,除非有全幅的洁癖或者强烈后期的愿望,否则不建议另外两个选择,价格上和重量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全幅机身和镜头相对 APS-C 要重一些)。

多机身

某些情况下,如果 budget 支持,多机身是有一定的好处的。最近尝试的比较多的是在行车过程中结合 dashcam 和一台带有云台的设备,比如 osmo pocket,这样可以拍摄到车前和车后的路况,车内的情况。但是户外的话一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 timelapse 的机位(加上 pocket 云台),与手持机位的结合。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

两个“主力”拍娃组合

极光拍摄

Duvall 城外拍摄的极光,a7R2 + Viltrox 16mm/1.8

可能是第一天(周五晚上)极光实在是太给力,大家都觉得随便找个地方都能看见,也是后院里都能出片,这下周六晚上大家的兴趣进一步被激发了出来,因为听说 60 acre 那边人满为患,就找了个沿着 Sammamish Valley 更北面一点的 Duvall,因为之前路过的时候拍了两张照片觉得不错,也偏僻,觉得没什么人,结果这次大错特错。9 点以后人多了起来,中间强烈觉得这条路被塞满了。

这次拍摄也有一些经验教训

  • 时间上我出门可能有点托大,其实准备什么的还是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我大约 8:30pm 就位,结果后来来了个人告诉我这是 private road 只好换了一边,结果可能一些绝好的位置已经没有了
  • 这次极光很淡,相机屏幕不是那么准确,看不大出来,可能最好还是把图像传到一个比较大尺寸的屏幕上,最好能处理 raw(比如装了 LR 的平板),这样可以比较容易的判断是否有极光
  • 至少要有两套器材:感觉这次 a6000 拍摄延迟,a7R2 出照片打游击的策略还不错,就是需要配备延迟的电源跟 raspberry pi 比较麻烦,也许以后可以考虑一个机身支持延迟的相机
  • 避开人群和车辆,这次第二天由于架设的相机靠近马路,那些车灯直接让某几帧死得非常惨
  • 拍摄可以考虑两种策略,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考虑较慢快门 15-30s,配合较低的 ISO 获得比较纯净的画面;当极光变化较快的时候可以考虑较高的 ISO 将快门降低到 1-2s
  • 这次用的两颗镜头感觉确实比较适合这个问题,足够广阔,足够便宜;没想到唯卓仕这颗 16mm/1.8 这么好,OLED 显示一些镜头信息非常有助于夜间作业
  • 以后得开发点位置,这样拍照的时候前景的选项多一些

末了,还是看看 a6000 + Samyang 12mm/2 在家后院拍的延迟视频吧

极光拍摄

使用 raspberry pi 搭建延迟摄影平台(下)

设备的选择

raspberry pi 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平台,我们之前提到的组合使用了

  • USB 3.0 接口用来连接外置硬盘
  • USB 2.0 接口连接相机
  • USB 2.0 接口连接 wifi dongle

我们有没有类似的设备可以做类似的事情呢?

  • Orange Pi Zero 3,提供了 wifi/BT/USB,但是如果需要额外的 USB,需要扩展板,成本大约 30$
  • 手机,因为也是 ARM 芯片,很可能也能运行 Linux,但是外设连接比较弱,需要额外的 USB type C

相机我们用了二手 Sony a6000 搭配 Samyang 12mm/2 的定焦头。后期还是偷懒使用了 LR,然后通过 Davinci Resolve 剪辑。

流星雨

去年夏天我们就着手做了这个东西,趁着流星雨的机会实验了一下,感觉还可以,只是家里面位置不是特别好,时间跨度往往只有一晚上。

花树

门口的紫叶李一直是希望拍摄的对象,今年春天有幸一试,这个跨度达到了一个月,算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了吧,理论上应该拍摄 46080 张(一分钟拍摄一张,一天 1440 张,一共 32 天),实际拍摄 38371 张(~83%),中间的停顿主要是相机罢工导致的,说来奇怪晚上拍摄非常稳定,但是白天经常看见相机突然失联,如果不关相机机身上的按钮,只是将供电切断再恢复也不能将相机挽回,为此我们还特别增加了蜂鸣器、继电器用来尝试各种方式,但是白天上班不可能等在相机边上处理问题,有点遗憾。

后记

看看以后能不能解决这个相机的 bug。另 EcoFlow River 2 电池还是有点小问题,感觉没有能力控制比如掉电到 10% 自动充电,到了 90% 就停止充电,还得连个智能开关来控制,太麻烦了。

使用 raspberry pi 搭建延迟摄影平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