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回归张艺谋

据说当今电影世界有两大阵营,一个是以好莱坞为首的美国帮,另一个是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帮。有人称美国帮电影为“商业片”,称欧洲帮电影为“文艺片”,但这样分未免太武断,美国也有文艺片,欧洲也有商业片,哪个拍片的不想获得高票房?哪个拍片的又完全不文艺呢?

我个人理解,美国帮拍片多以entertain观众(娱乐)为目的,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以赚钱为目的,娱乐大众就是为了赚钱,想赚钱就得娱乐大众,你把片子拍得沉闷乏味没人看,你到哪里去赚钱?

但以赚钱为目的也要有个底线,不能为了赚钱什么都做得出来,那就成了唯利是图了。美国帮的影片还没到“唯利是图”的地步,多多少少都有点正面积极的意义在里面,算是“寓教于乐”吧。

据说法国制片业是受政府保护的,法国对进口好莱坞大片有一些限制,对本国制片商有一些资助,所以法国导演拍起片子来可以不那么一味考虑票房,还可以考虑艺术;可以不那么一味讨好观众,还可以考虑自己表达上的需求。

欧美电影界共同的特点就是审查制度比较宽松,只要不是宣扬暴力和种族歧视等,一般都可以出笼。上到总统总理,下到平民百姓,什么人都可以成为影片的主角,总统可以与恐怖分子大打出手,总统(或者夫人)可以有婚外情,总理可以搞各种阴谋诡计,没人因为编了总统总理的故事而受罚。

这样的电影在我们中国大陆是难以想象的,你想拍一部国家主席党主席搞阴谋诡计婚外情的电影?只怕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就算你拍一部主席与恐怖分子打斗最后取得胜利的片子,也通不过审查;就算你的片子通过了审查,也过不了观众那一关:咱们总共就那几个主席,你这个与恐怖分子打斗的主席到底是哪一个?咱从来没听说过,你瞎编了不是?

所以有人说,中国大陆的电影审查制度是世界上最严厉的审查制度,中国大陆的编剧是世界上最乏味的编剧,中国大陆的导演是世界上最刻板的导演,中国大陆的观众是世界上最严肃的观众。

张艺谋处在电影世界两大阵营的夹击之下,再加上最严厉的审查制度,最乏味的编剧,最严肃的观众,和他自己这个最刻板的导演,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称之为“张艺谋风格”。

张艺谋风格肯定不是美国帮的风格,他不会像《阿凡达》的导演那样,为拍一部电影,专门请语言学家为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创造一门纳威语,他没那个耐心,没那个科研能力,也没那个想象力。他拍根据小说改编的影片,甚至可以连小说都不通读一遍,只看看剧本,顶多走马观花看一下小说中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就拍起片来了,结果当然是拍得漏洞百出。

张艺谋也不擅长拍娱乐片,试着拍了个《三枪》,结果恶评如潮,一是因为国内观众接受不了电影大师玩搞笑这个事实,二是因为他本人就不是个搞笑的人,缺乏幽默细胞,想拍搞笑片也拍得只搞不笑,流于滑稽和肉麻。

张艺谋风格肯定不是欧洲帮的风格,他一生中可能根本就没遇到过深奥难懂与众不同的人。即便遇到过,他也没兴趣探讨那些人脑袋里在想什么。即便他想探讨,也搞不明白那些人究竟在想什么。即便有人替他把剧本写出来了,他也未必看得懂,而且知道中国大陆没几个人爱看那样的片子,拍出来等于烧钱。

张艺谋也不敢拍揭露性太强的影片,一部《活着》还没揭露什么,就被禁掉了,虽然这让他在国际上获了奖,但却失去了国内市场,那又是何苦呢?幸好国内只禁了他拍的片子,还没把他这个导演禁掉,不然就等于一部片子把自己拍死了。

张艺谋在电影界混了这么多年,深知拍电影最忌重复自己,一个导演不能凭同样题材两次获同样的奖,所以这些年他尽量地不重复自己,至少从题材上讲是如此。他拍了一部《红高粱》,就没再拍反映农村人民抗日运动的影片;他拍了一部《秋菊打官司》,就没再拍一部农村妇女讨说法的影片;他拍了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没再拍三妻四妾争风吃醋的影片,说明他在选材上是尽力避免重复自己的。

但纵观他的导演生涯,我们发现他在有些方面还是一直在重复自己的,这些东西贯穿他大多数影片,可以称之为“张艺谋风格”。

1、 题材重大

张艺谋拍片一般选择“重大题材”,人物可以小,但题材要重大,因为根据“窑洞帮”的文艺观,题材不重大,就不深刻,作品就死了一半。

《三枪》是他在选材方面的一次新尝试,选了个非重大题材,但结果证明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他没能拍出好莱坞式的娱乐大片,却搞成了大屏幕的二人转。

《山楂树之恋》在题材方面也算他的一次尝试,但他是准备通过改编把题材搞“重大”一些,把作品搞“深刻”一点的,所以他加了魏红妈这个角色,还对静秋妈这个角色做了彻底改变。但这种人为的改造把影片搞得不伦不类,不仅受到山楂迷的抵制,也没通过“窑洞帮”那一关,落得个两头不讨好。

2、 场面宏大

张艺谋喜欢大场面,人头挤挤,人声鼎沸。人多力量大啊,人多说明人气高,红火,所以他的影片一般都有很多大场面出现,热之闹之,生猛火爆。

这一点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达到了顶峰。好家伙!那多的人,那多张脸,那多双手脚,真真是一片人的海洋。而那多的人,硬是被张艺谋给训练成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螺丝钉,叫左就左,叫右就右,那种一呼百应的感觉一定很爽。

哪怕是《山楂树之恋》这样的爱情片,张艺谋也没忘记过过大场面的瘾,加进了一车师生大唱红歌、满台学生大跳红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音喇叭、锣鼓喧天等场面,连最后老三病逝一场戏都搞了很多不相干的群众演员站在病房里造声势。

3、 喧哗与骚动

看张艺谋的电影,总有一种闹喳喳的感觉。《红高粱》就不用说了,大红轿子一抬,唢呐一吹,几条壮汉呼啦啦那么一唱,想不喧哗都不可能。《秋菊打官司》也是高声大嗓,打官司嘛,不嚷嚷哪能办得成事?连《大红灯笼高高挂》都不服输,晚上陪房睡觉都要搞得大张旗鼓的,吆喝挂灯笼啊,几房太太争风吃醋啊,闹得不亦乐乎。

《山楂树之恋》本来应该是一部以沉静为基调的影片,因为这是老三静秋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而这两个人都是比较诗意而深沉的角色,但张艺谋也加进了很多喧哗与骚动。

(1)喧哗

师生去西村坪时坐车里大唱红歌

欢欢不停重复别人的言语,还嘎嘎嘎地笑

一群女学生在台上大唱大跳《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

窦骁周冬雨在水塘里笑闹打水仗

窦骁周冬雨闹市飞车,大喊大叫

窦骁周冬雨大闹医院,做怪动作,大声说笑

周冬雨在窦骁病床前“数数地哭”

(2)骚动

老三静秋都是内心感情丰富,但却不怎么形于色的人,尤其是静秋,在小说里没流过一滴泪,没叫过一次苦,没抱过一声怨,没格格格笑过一次。生活的磨难,使她早熟,使她坚强,使她深沉。老三只在静秋面前才会流露他的感情,但在外人面前,一样是成熟的,沉静的。

但到了电影里,男女主角都变得骚动不安。

当静秋抱着欢欢来到老三工棚附近的时候,她被音乐声吸引,屏息凝听,置身于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境地。

但到了影片里,周冬雨不停地动鼻子动嘴,又是低头,又是傻笑,一刻也不肯安静下来,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屏息”,什么叫“凝听”。

隔河拥抱那场戏,本来是一副静谧的画面,长长地河岸线上,一个小小的人影,背后是高大的电线杆,昏黄的灯光,映衬出那个穿白衬衣的人无比寂寞,无比苍凉。

但到了电影里,周冬雨窦骁都变成了练功的姿势,镜头轮流拉近,让观众看见两人的哭相。

这就叫煽情。

所谓煽情,就是想在没情的地方煽出情来,想在少情的地方煽出多情来,想在虚情的地方煽出真情来,一句话,就是要把读者的情煽起来,其特点是作者或人物比读者还激动还痛苦,而且将这种激动和痛苦夸大性地表现在作品中。比如有的小说爱用“天啊地啊,你怎么可以怎么可以”之类的语句来呼唤读者的共鸣,还有某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标志性的呼语“观众朋友们,观众朋友们”,想把观众朋友都搅进节目里来。

但《山楂树之恋》并不是一部煽情的小说,它的目的在于讲述,在于纪念,而不在拉拢读者。作者并没跳到书中呼天抢地,人物也没对着读者呼天抢地。

老三给静秋挑出脚底那些被石灰水烧出的小洞里的煤渣,小声嘱咐静秋别再去做临工,这本来是一幅温馨宁静缠绵悱恻的画面。

但到了电影里,就变成了窦骁为周冬雨一层一层裹纱布,而奚美娟在一旁恶狠狠地做信封,狠切,狠轧,弄出刺耳的声音来。

静秋与老三诀别那场戏,小说里静秋没有哭喊,只重复着一句话“我是静秋”,因为“老三”和“孙建新”这几个字在她心里早就神圣化了,她的耳朵追寻着这几个字,但她的嘴说不出这几个字。她知道老三最喜欢“静秋”这个名字,哪怕一只脚踏进了坟墓,听到这个名字都会拔出脚来看她一眼。

但到了电影里,就变成周冬雨放声大哭,挤眉弄眼,抱怨不休。

可能在张艺谋的艺术词典里,就没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个说法,所以他喜欢把一切都做满,把画面占满,把音频装满,把读者想象全部挤满,不留余地。

张艺谋拍《山楂树之恋》,一定拍得很憋闷,不能施展他的手脚。他下面将拍的《金陵十三钗》就不同了,可以满足他拍片的各项要求。

1、 题材重大

《金陵十三钗》是严歌苓写的一部小说,大约四万多字,简单地说,就是写十三个妓女在抗战期间南京城被攻破的时候,躲进一家美国天主教堂,最后为保护教堂唱诗班的那些清白女子们,挺身而出,代替那些女子去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

这个题材不用说是重大的了,因为这是抗日嘛。虽然《红高粱》也是关于抗日的,但那是乡下的抗日,这是城市的抗日;那是清白女子和清白男子的抗日,这是青楼女子的抗日;再说《金陵十三钗》里还有外国神父出现,跟《红高粱》是两码事,不算重复自己。

2、 场面宏大

这一点自不待言了,一个青楼女子就可以搞出一台戏来,更何况现在有十三个青楼女子,还有最少十三个清白女子,再加神父们,伤兵们,日本兵们,逃难的人们,场面要多宏大有多宏大。

3、 喧哗与骚动

这一点也很符合张艺谋的电影审美观,日本兵破城,到处烧杀奸淫,平民百姓生灵涂炭,当然会是充满喧哗与骚动。影片还有十三个青楼女子,不是那种刚刚出道的雏儿,而是能吃素食不能睡“素觉”的风月场中老手,那就更是喧哗与骚动了。

4、 清纯与淫秽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也很符合张艺谋的“清纯观”和“淫秽观”。教堂唱诗班的女孩子,应该都是处女,有的才刚初潮,当然是“清纯”的。这样的女孩子,是咱中国男人的宝,将来可以娶来做老婆的,如果让日本侵略者给糟蹋了,那就亏大了。

但青楼女子嘛,已经不“清纯”了,早就被人破了身,成了“淫秽”之人,把她们交给日本侵略军去蹂躏,无非是脏上加脏而已,也算她们自讨,咱中国爷们不吃亏。如果她们被日本侵略军蹂躏死了,也算为咱中国减少几个“淫秽”女人;如果她们命大没死,等日本兵走了,咱中国爷们可以到窑子去狠狠操她们几顿,把中国人的面子要回来。

小说中一个叫王浦生的国民党伤兵对此做了最好的注解,他也躲在美国教堂里,但被日本兵搜出来,他自知活不长了,便很英勇地叫道:“我操死你八辈日本祖宗!日死你小日本姐姐,小日本妹妹!”

看见没有?中国男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最有力办法就是奸污他们家的女人。

可以预见,这部片子拍出来一定会有很好的票房,在咱中国,关于妓女的片子,就没有票房不好的,更何况还有轮奸、强奸、杀人、放火等一系列看点,又有布拉德-皮特或汤姆-克鲁斯等外国帅哥的加盟,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爱看,如果赶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上映,还可以被树为爱国主义教育片,又因为是关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妓女的,很可能会得国际大奖。

我在这里提前恭贺张艺谋回归自我。

49 responses to “艾米:《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回归张艺谋

  1. 艾米分析得精彩!
    个人认为,张艺谋的审美情趣还停留在“窑洞帮”层次。

  2. 沙发!

  3. 好好爱米

    分析的太精彩了!以前还没意识到这一点,听这么一说,还觉得真是那么回事,真是生动还入木三分!

  4. 唉?这么靠前啊 哈哈 我之前也想过为什么看了那么多电影 外国的国家领导人可以有丑闻 可以有阴谋 可以有种种普通人身上会有的缺点 但咱中国电影里出现的国家领导人全都是神一样完美无缺陷 关键时刻扭转乾坤 从没怀疑过 只是长大了想过这个问题 才知道 有种东西叫审查制度 中国的审查制度 所以可能不会有导演拍这种题材 因为知道 拍了也白拍 弄不好还惹一身骚 大二那会 色戒上映了 去影院看的时候 没看明白 怎么王佳芝就连自己卧底身份都不顾的真正爱上了易先生? 怎么就无可救要的那样爱他 ? 觉得她最后那样跟易先生交底 是自己作的 后来知道 这是删减版 就在网上看了完整版 原来把比较重要的交待他们感情递进的 激情戏完完全全删了 我说怎么当时看觉得怪怪的 十分突兀 情节一点不连贯 好好的电影由于垃圾审查制度变成垃圾了 他们想让所有电影都变成适合各个年龄短观看的 稍有不适合的就删掉 你怕未成年人看了影响不好 你上映时要求带身份证买票不就行了 我 完全本末倒置 花钱看电影还被当傻子…

  5. 空空如也

    坐在地板上看

  6. 执子之手偕老

    据说张艺谋又在抱怨找不到合适演青楼女子的演员,反正我是不会看他拍的电影。

  7. “还有某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标志性的呼语“观众朋友们,观众朋友们”,想把观众朋友都搅进节目里来。”

    笑死了,艾米你比喻的也太形象了吧:)

  8. 精彩!
    “张艺谋风格”,艾米总结得太准确了!

  9. 张导会不会又来一句:“我没见过艾米这样的……”

  10. 他拍根据小说改编的影片,甚至可以连小说都不通读一遍,只看看剧本,顶多走马观花看一下小说中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就拍起片来了,结果当然是拍得漏洞百出。
    ————————————————
    确实如此!所以他拍的如此想当然、如此粗制乱造、如此破绽百出……

  11. 如果用入木三分来说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分析的透彻程度,就已经算级别很高了。那么,看了本文,我觉得艾米分析张艺谋电影风格,是入木三百分。

    如果张艺谋心态能正一点,至少,他有机会看到此文后,会说一声:知我者艾米也。站在窑洞帮的洞口,看到的也只有洞口那么大的天儿。

  12. 像这样子借拍爱国电影为名,宣传的是愚昧思想,又符合体制内要求,又终饱私囊,作为一个从事电影艺术的工作人员,他这么做自己不觉得可耻吗?

  13. 张艺谋回归了,我要说再见了。我还要说:因为有了艾园,这一辈子足了!

  14. 张艺谋如果看了这篇文章,应该很感动吧,估计连他自己都不能把自己分析的这么透彻!

  15. 空空如也

    我要对张艺谋说:失望了,不愿意再看见你拍的“张艺谋风格”的电影了。

  16. 张艺谋左顾右盼的,会有震撼人心的片子给我们看吗!我很怀疑.

  17. 艾园美人_033,太可爱了!

  18. 清风白云飘

    精辟精辟,入骨三分!

  19. 回想起看过的张艺谋的电影,正如艾米所说!所以对他的电影总提不起兴趣。

  20. 太喜欢艾米的文字了,哈哈,我现在也看不惯张艺谋的电影,尤其是看完三枪之后,我就更无语,我不知是不是咱智商有问题,看了半天不知道在说啥!

  21. 张艺谋,我觉得他很难再拿奖了。

  22. 我们看电影时,常常会说这个是某某的风格。但是能拿出事例,一条条分析,某某风格是什么的人却很少。像艾米这样,分析的有理有据,一语中的,让人大叫赞同,声声称快的更少。

    很大程度上,电影于我们只是看看就过。拍得好的,就吆喝一声、推荐一下。拍得不好的,扔一句“烂片”即可,其他专业上的事自有大把专家在那等着献花或拍砖。

    所以,张艺谋一点也不怕拍烂片,因为观众的声音他只听得见一部分,记得住的更少;专家拍砖时他干脆就紧闭七窍,装死人。他在乎的是如何做一名体制内的名导。幸好,他出身不错,是赶在这时候的中国。如果,他是在美国或欧洲就很难拍出现在的名声。

  23. 有的人会说,他现在可是中国电影导演里的一枚国际张,你怎么说他如果在海外就不会受欢迎呢?纵观一下张艺谋的海外获奖史,从84年到86年间获得摄影类奖项;87年因《老井》获最佳男演员;88年开始当导演,开始拿最佳影片奖,据说海外票房也不错。很多人一看到这就说,看!这就是张导国际通的铁证。

    且慢,请看让张艺谋声名大噪的几部影片:《活着》《红高粱》《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十面埋伏》讲的都是只能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故事。而很多老外观众对中国的了解不多,印象深刻的就是毛泽东,万里长城,或者秦兵马俑之类的。

    张艺谋的电影恰恰有这些元素在里面。人家老外一看:哟呵,这个兵马俑我知道。中国农村妇女敢讨说法?拍得真是既写实,又有胆量!

    再加上,张艺谋很喜欢用大场面从视觉和听觉震人。老外一看都傻了,哪还有力气跟他讨论什么情节漏洞,是否属实之类的。颁奖,赶快颁奖。

  24. 而外国影评人对张艺谋电影的评论很少能在中国见报。再说,除了张粉和一些专家有谁会去关心这些外国文字写的电影专业方面的事?很多国人一看见张艺谋拿国际奖,“与有荣焉”还来不及,哪敢说人不是。所以,张艺谋的虚名就越来越国际。

    张艺谋的电影确实红了,但是绝对不会像《飘》一样成为经典。总的来说,张艺谋的电影就像一条大红鞭炮,爆的看似闹腾,喜庆。爆完了,却还得烦人清理,垃圾箱才是它的归宿。

  25. 更正一下,应是“如果生在海外,拍的片就不会受欢迎呢?”

    其实,张艺谋自己还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只有拍中国特产的故事才能糊弄糊弄人。所以,他才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果他生在海外,以他的理解力和讲故事的能力,他要拍出让美国帮,欧洲帮叫好的故事就很难了。

  26. 《英雄》靠的是李连杰的名声,张艺谋后面两部的海外票房就越来越少了。

    《满城尽带黄金甲》海内外票房加在一起,还似乎连成本都没捞回来。

  27. 回复“良辰美景”:

    谢谢,知道了。

  28. 张艺谋最擅长搞所谓的中国特色:喧哗、热闹、大红大绿,哗众取宠.什么普世价值、人性美、高层次的艺术创作,他连风都没摸到。

  29. 十年忽悠

    张艺谋的风格就是“土”,大场面,喧哗,骚动,都是土的表现。

    在欧洲亚洲那些小电影节上,中国电影越土越容易得奖,如果把国人拍得愚昧无知,那最好。张艺谋得奖之作都是表现中国人的愚昧无知的。这就像我们看非洲人一样,嘴上打个大洞,挂厚重的环子,或者赤身裸体,用竹棍子挑着生殖器,肯定比非洲人穿西服打领带更容易获奖。

  30. 十年忽悠

    如果张艺谋拍个六四的电影,或者《零八宪章》的电影,肯定能在国际上获奖。但他不敢。

  31. 十年忽悠

    《山楂树之恋》本来可以拍成《泰坦尼克》那样的经典爱情影片,国内外都能走红,但被张艺谋拍成了这样,丧失了大好机会。

  32. 十年忽悠

    《金陵十三钗》比较难获国际奖项,反日主题并不一定在国际上受欢迎,“高贵的妓女”这一主题也早就有人表现过了。在国内也未必能获奖,因为“妓女”主题并不一定受国内欢迎,而且这里面的妓女已经不是逼良为娼式的妓女,而是很享受妓女生活的妓女了。

    在当前鸡鸭盛行的年代,这部影片可能会获得鸡们的支持。但如果是有头脑的鸡,都不该拥护这部影片,因为明显是把妓女不当人,她们的生命和尊严不如那些唱诗班的小女孩。

    张艺谋不过是想不重复自己,又能拍个走红的影片罢了。

  33. 这个是BOM(Box Office Mojo)北美票房专业网站,提供的《英雄》票房统计。票房分类为北美票房(海内票房)、除美国之外所有国家的总票房(海外票房)和全球票房。是目前查到资料中最详细的:http://www.boxofficemojo.com/movies/?id=hero02.htm 挑了几个数据与该网站提供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票房数据,对比一下:

    《英雄》全球总票房为$177,394,432,北美票房占30.3%(5371万美元)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全球票房为$78,568,977,北美票房占8.4%(656万美元)

    从百度搜到的《英雄》成本有说1200万美元的,也有称3000万美元的,(BOM给出的成本预算是3100万)
    百度查到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制作预算是4500万美元,似乎还不包括1500百万美元的宣传预算。(BOM显示N/A,无数据)

  34. 估计《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票房大部分来自中国。中国人多。
    在外国要靠李连杰、成龙等几个“功夫人”吸引眼球。

  35. 张艺谋拍《山楂树之恋》是有点自不量力,他根本不是那块料,天生就只能拍拍农村题材,顶多拍拍古装片,那也是糊弄外国人的,他拍的古装片国内观众并不看好。

    不要说《山楂树之恋》,他连《杜拉拉》这样的电影都拍不好。其实我觉得他可以去拍《建国大业》这样的电影,但他知道拍那样的电影不可能在国外获奖,而他的目光一直是盯着海外电影奖的。

  36. 张艺谋说他的力量还没全使出来,但我觉得他已经有点穷途末路了,不是说他张郎才尽,而是能被他利用的题材已经用光了。农村题材他已经搞得够多了,再搞很难搞出新意。武打片他也搞过了,不能老搞。搞笑片搞了,没成功。爱情片搞了,也没成功。他还搞过记录片,搞过开幕式,执导过歌剧《图兰朵》,可以说什么都试过了。

    这个《金陵十三钗》,很难搞出新意来。据顾小白说,他们只是借用这个故事的框架,最少改了70%。但顾小白的本事,我们大家是知道的,所以张艺谋又要栽了。

  37. 回复“匿名”:

    把你的贴删了,太白痴,放在这里影响艾园形象。

    你要谈“干净纯洁”,请到张艺谋吧去谈。我这里最重视智慧,而你刚好没有。

  38. Excellent!!! Right to the point! 拍案叫绝!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 Love you use 煽情. I was a big fan of Zhang a long time ago but have been disappointed by his movies for the past 10 years. He hasn’t grown with his age intellectually. Amy in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exactly why he fell out our expectations. I feel sad for Zhang.

  39. 《山楂树之恋》是张艺谋在《三枪》拍完之后,《金陵十三钗》开拍之前找的一个小玩意混时间的,他知道《山》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怎么拍都不会亏本。张伟平早就对媒体说了,他发现国人全都在谈《山》,碰见谁都是问“你看过《山楂树之恋》没有?”

    这一点两张并没估计错,虽然影片拍成这样,《山》仍然创下了文艺片最高票房纪录。张伟平还对媒体说,《山》是慢热型的,票房越往后越高。

    但如果张艺谋多用点心思拍《山》,票房会比现在更好,因为《山》的确是一个国人都在谈的故事,一个人看了不满意,就会向她周围的人传播,传十个人,至少有五个人会打消看电影的念头。

    《山》本来就不是一个非得去电影院感受声光色电不可的故事,不像《阿凡达》《盗梦空间》等影片,你不去影院,就没法感受3D等电影独有的魅力,也不像戏曲片,你虽然知道剧情,但你只有到戏院去才能听到那些唱腔。

    我相信当《山》的电视剧话剧等都出来后,大家会发现还是《山》的小说最具魅力。

  40. 张艺谋不适合改编太出名的小说,因为他没有能力超越小说,甚至把握不住小说的精髓。如果要改编著名小说,就不要事先让人知道演员是谁,要么就找特别有吸引力的演员,那样还可以吸引观众去看电影。

    他改编过的小说,就是《红高粱》和《活着》比较有名,但也没到《山楂树之恋》这个程度,因为那时还没网络,买书看的人毕竟不多,拍成电影之后,还有一种新奇感,至少观众想知道剧情。

    但《山楂树之恋》就不同了,剧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没有几个够强的演员,没有特别出色的音响和画面,凭什么吸引人家呢?

    《金陵十三钗》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看过《金》的人没有看过《山》的人多,但网上就有这个小说,找来看看就知道剧情了。如果演员阵容不特别强,观众就没理由进影院去,因为这样的影片很明显也不可能有什么特别的声光色电可以饱眼福。

  41. 空空如也

    “我相信当《山》的电视剧话剧等都出来后,大家会发现还是《山》的小说最具魅力”。
    ——那还用说?不管小说《山楂树之恋》有没有载入中国文学史,TA都在我们老百姓的心里扎了根!还有就是:艾米自编自导的《山楂树之恋》也是最具魅力的!

  42. 以前还可以整点少儿不宜,现在网上到处都是,这招也不灵了。

  43. 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文化是中国特色政治的产物,所以“张艺谋风格”只可能是唯利是图,虚假惑众,俗不可耐。

  44. “因为明显是把妓女不当人,她们的生命和尊严不如那些唱诗班的小女孩。’———顶

  45. 黄颜说的太对了。

  46. 十年忽悠

    张艺谋走红,是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他控制了话语权,媒体上都是吹捧他的文章,有反对意见也不会让大家听见。

    互联网兴起后,他这样的人走红就越来越难了,因为他不能独霸话语权,网络让很多人听见了很多人的声音。

    如果不是互联网,有谁知道艾米的这些评论?除了一部分有头脑而且肯动脑子的人以外,其他人还不是媒体怎么说就怎么听?

  47. 十年忽悠

    我给张艺谋算个命,他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网络兴起,盗版泛滥,如果不是特别出色,谁跑电影院去看电影?网络兴起,也使更多人知道了“主流”以外的声音,也就越来越不买他的帐。网络兴起,还使越来越多的人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外影视,他的电影就相形见绌了。

  48. “如果张艺谋多用点心思拍《山》,票房会比现在更好,因为《山》的确是一个国人都在谈的故事,一个人看了不满意,就会向她周围的人传播,传十个人,至少有五个人会打消看电影的念头。”
    ——就是,本来早就确定去看电影《山》的,但在网上只看了一小段,就放弃去看电影了。

  49. yuxia727@sina.com

    说实话,我也很不喜欢张艺谋拍的《山楂树之恋》,不过还是要感谢他,没有他,我怎么知道有这本小说呢?怎么会追到这里来呢?嘻嘻……!

发言的人请给自己一个比较好辨识(也比较固定的)ID,凡是没名字的,我就删掉了。